本文共 5535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8 分钟。
学习<创新创新再创新>(2)
By 高焕堂
歡迎閱讀:
請先閱讀:
1. 学习孔明的创新思考
我们都很欣赏孔明的空城计和千古文章《隆中对》,可是孔明没有写出他“如何思考”空城计,也没有写下他“如何构思”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大策略,只留下大策略,却没有留下<策略思考技术>。无论是空城计或是隆中对大策略,都是孔明设计出来的。于此,我们来做个逻辑推理:
☆ 依据演绎推理,我们就会推论出:孔明是一位杰出的策略设计(或规划)人物。☆ 依循归纳推理,我们从许多现象的归纳而推知:大多数杰出的设计人员皆擅长于溯因逻辑推理。☆ 依循溯因推理,设想孔明能够创新大策略的原因:应该是他擅长应用溯因推理。于是提出一个可解释原因的假定,就是:如果擅用溯因推理,作为策略思考技术;那么,我们就能像孔明一样聪明,能设计出伟大策略。
现在,我就依循溯因推理来寻找事实,以实证孔明大策略幕后,是依循溯因推理的思考技术。例如,请你观摩一下诸葛亮的溯因推理范例。
孔明隆中对的<假定-否证>范例
主要议题(目标)是:统一天下,恢复汉室(刘备当皇帝)。将其分解为三个小议题,如图-1所示。
图-1 孔明拟订了三项假定
开始进行检验,如下。假定(H_1):一分天下(直接北伐曹操)检验(试图否证):“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”(“隆 中对”原文)结果:否证了。
假定(H_2):二分天下(先取孙权)检验(试图否证):“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。”(“隆中对”原文)结果:否证了。
假定(H_3):三分天下(先取荆益两州,立足益洲,待机取曹操)检验(试图否证):(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)结果:无法被否证。 能明显地看出来,有三种可能的手段来实现刘备的目标。孔明依据事实证据去否定了H_1和H_2两项假定,完全否定和排除掉前两项假设性方案,避免继续无谓地探索下去,如图-2所示。
图-2 孔明先力求否证,进行删除法
一旦否定了H_1和H_2之后,就能专注于“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”的方案(H_3),继续探索下去。刚才提到过,皮尔士(Peirce,C.S.)提出了一个“假定-否证”的方法,也就是,将一个假定分解为较小的逻辑组成部分,然后逐一加以检验,直到具有不容质疑的证据为止(图4-11)。例如,就针对刚才“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”的方案(H_3),继续分解成为较小的逻辑部分,然后逐一检验。于是,就针对H_3进行分解。探索“没有足以否定的证据”的方案(H_3)。首先将这项假设分解为较小的逻辑部分,如图-3所示。
图-3 继续探索而推导出下层级的假定
假定(H_3.1):可先取荆益两州检验(试图否证):荆州…其(指刘表)不能守,此殆天所以资将军(指刘备),将 军岂有意乎?检验(试图否证):刘璋闇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,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,思得 明君。结果:被证实了。
假定(H_3.2):立足益州检验(试图否证):(战略地位):荆州北据汉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蜀,此用武之国。(富庶潜力):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。(政通人和):将军既帝室之冑,信义着于四海,总揽英雄,思贤若渴,内修政理。(和睦外交):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孙权。(国防安全):跨有荆益,保其严阻。结果:被实证了。
假定(H_3.3):待机取曹操检验(试图否证):(由荆州向宛洛):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,将荆州之军以向宛(今河南的南阳)洛(今 河南的洛阳)。IH:(由益州出秦川):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;将军身率益州之众,出于秦川(今甘肃陕西故秦国之地),孰敢不箪食壸浆以迎将军乎?结果:被实证了。 当H_3.1、H_3.2和H_3.3三个小议题都被证实(只是提升支持度而已)了,也就证实了H_3的议题假定了(图-4)。
图-4 证实了H_3假定
以上是我们运用溯因推理,来推导出假定:孔明擅用溯因推理,来设计出伟大策略。我试图从《隆中对》的文字记载,来否证我们所推导的假定,却从《隆中对》里找到许多资料,证实了孔明处处善用溯因推理,来设计出伟大策略,大大提升了这项假定的可信度。
2. 以孔明的<空城计>为例:MECE原则
溯因逻辑特点在于它偏于“假定-否证”的逻辑,而不仅仅是实证逻辑而已。那么,如何拟订扎实的假定(Competent Hypothesis),作为问题探讨的理想起点,并指引出后续探索之路呢?这有许多模式可以依循,其中最著名的是麦肯锡公司提出的 MECE原则,如图-5所示。图-5 麦肯锡公司提出的MECE
MECE就是“不重复,不遗漏”(MutuallyExclusive,Collectively Exhaustive)的意思。如果从Whole-Part角度来看,就是把一个整体(Whole)切分为多个部分(Part),这些部分之间彼此独立而不重迭(Mutually Exclusive),而这些部分组合起来又呈现出一个整体,毫无遗漏(Collectively Exhaustive)。
议题树及其种类 基于MECE原则来拟订扎实的议题起始假定(Initial Hypothesis);然后展开探索更细节的议题假定,逐渐建立出扎实而完整的树状议题架构(又称议题树)。议题树包含一系列有待检验(否证)其假定的议题,如图-6所示。图-6 麦肯锡的树状议题架构(又称议题树)
建立一个合乎MECE条件的逻辑树,已经证明是极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,可掌握问题的整体架构,有脉络地思考问题的核心。通过“因-果”逻辑关系或是“目的-手段”逻辑关系而把重要的议题(Issue)联结起来,形成一个树状结构,称为议题树。例如上述的<孔明如何化解危机?>议题树就是一种“目的-手段”关系议题树。 除了“因-果”议题树和“目的-手段”议题树之外,还有一种常见的议题树就是“结论-理由”议题树。它经常呈现出金字塔形状,所以又称为金字塔结构(Pyramid Structure)。此议题树联结了结论与理由之间的逻辑关系,可协助我们掌握问题的整体面貌,有脉络地思考问题的核心。著名的专家大前研一先生在其《思考的技术》一书里,强调金字塔结构(即议题树结构)的威力,他说:☆ “金字塔结构是导出问题解决对策必用的逻辑思考关键枢轴。”☆ “金字塔结构的根基,是源于MECE的概念……不论多么庞大的资料、多么复杂的议题,我们都可以应用MECE的思维方式,将其分类整理,然后从某些资料中找出证据导出结论,再把这个结论当作寻找下一个证据的数据……这种层层累积的方法,就是金字塔结构。”
持续对议题进行分解和检验 麦肯锡人员最常用来分解问题的工具是逻辑树(Logic Tree),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他们会先将问题中独立的议题(Issue)分离开来,分阶层而将之组织起来,呈现为一棵逻辑树,称为议题树形图,或简称为议题树。此树形图就跟一般的系统架构图一样,借着简化的方式呈现真实世界的要素,协助我们掌握问题的整体面貌,有脉络地思考问题的核心。如果从问题分解出来的议题能满足MECE条件,将可避免遗漏和混乱,而有效地从复杂混乱之中找出次序来。议题树包含一系列有待检验的假定性议题,之后麦肯锡人员会更详细分析事实(Facts)来证实或推翻其假定,如图-7所示议题。
图-7 展开议题树的第一阶(层)
符合MECE原则 不重复(Mutually Exclusive)就是每片树叶(Subissue)都不重迭。不遗漏(Collectively Exhaustive)就是整棵树不能有漏洞。以MECE的思考态度来建构议题树,可让我们在分析过程中,能逐渐地排除走不通的路,只要经由分析而发现任何议题的假设被推翻了,就删除议题树上的该支干,如此让对的路浮现出来,也让自己越来越确信走对路了。例如,分析一下问题,可知道已经来不及撤退了,所以<可以安全撤退吗?> 议题的答案是『否』,该假设被推翻了。事实也显示兵力太悬殊,无法正面迎敌,所以<可以正面迎敌吗?>议题的答案是『否』,该假设被推翻了。
不遗漏(CE: Collectively Exhaustive) MECE的“CE”企图涵盖整个问题的每一个角落,否则我们可能会错失有关真正问题核心的事实资料,减损了说服力,也得不到最有效的解决对策。透过检验假设之方式,发现走不通的路,就指示我们不必花时间去探索该议题相关的事实了。因而麦肯锡一方面以CE企图涵盖全貌,又巧妙地运用检验假设方式去判断并省掉无谓的探索。因之,达到不必探索全部却能掌握真正的核心。
不重复(ME:Mutually Exclusive) MECE的“ME”促使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,以互为独立的议题来将问题相关的事实与予分割为独立的群组,让检验假定之机制能在发现走不通的路,能指示我们不必花时间去探索该议题相关的事实。反之,当议题有重迭而混淆不清时,检验假定之机制就难以发挥了。例如,当<粮食足够吗?>议题之假设已经被推翻了,之后再检验<兵力足够防守吗?>议题时又必须分析粮食存量等事实,结果先前因<粮食足够吗?>议题之假设已经被推翻而省下来的深入探索的精力又被花掉了,而且可能在不同议题中,不断重复分析粮食存量等事实,则检验假定之机制就完全失灵了。
图-8 符合MECE原则的第一阶层
于是,我们从图4-19而观之,呈现出结论是:孔明走投无路了。其实不然,那是因为上图的议题树形图没有合乎MECE的条件,导致有所遗漏,而产生错误的结论。依循MECE原则而修正如图4-20所示。
持续进行<检验-否证> 刚才说过了,MECE的“CE”企图涵盖整个问题的每一个角落,否则我们可能会错失有关真正问题核心的事实资料,减损了说服力,也得不到最有效的解决对策。 而MECE的“ME”促使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,以互为独立的议题来将问题相关的事实与予分割为独立的群组,让检验假定之机制能在发现走不通的路,能指示我们不必花时间去探索该议题相关的事实。反之,当议题有重迭而混淆不清时,检验假定之机制就难以发挥了。例如,有个Issue-1涵盖了Issue-2,检验假设之机制推翻了Issue-2的假设,就可以省去探索Issue-2底下各子议题相关的事实了,然而Issue-1涵盖了Issue-2,探索Issue-1相关的事实时,必须探索原来Issue-2所剔除的事实,因此Issue-2所排除对某群事实之探索,并未对整体之节省做出贡献。因而折损了检验假设机制的效果。 现在,我们就针对图4-20的议题树,来进行“检验-否证”的动作。以MECE的思考态度来建构议题树,可让我们在分析过程中,能逐渐地排除走不通的路,只要经由分析而发现任何议题的假设被推翻了,就删除议题树上的该支干,如此让对的路浮现出来,也让自己越来越确信走对路了。例如,分析一下问题,可知道已经来不及撤退了,所以<可以安全撤退吗?>议题的答案是『否』,该假设被推翻了。同样地,事实也显示兵力太悬殊,无法正面迎敌,所以<可以正面迎敌吗?>议题的答案是『否』,该假设被推翻了(图-9)。
图-9 进行<检验-否证>的动作
展开下一阶层的议题 如果所提的假设议题没有被否证,就必须进行更多更细腻的分析,直到有信心认定自己的假设绝对不会错,或错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止。例如,针对没有被删除的议题,进行另一次新的迭代(Iteration),展开下一阶层的议题,如图-10所示。
图-10 展开下一阶层的议题
图-11 麦肯锡的树状议题架构(又称议题树)
一旦新层级的子议题也符合MECE了,就进行“检验-否证”动作。分析一下问题,可知道已经没有足够粮食了,所以<粮食足够吗?> 议题的答案是『否』,也连带推翻<可以固守城内吗?>议题之假设了,如图-11所示。 当<粮食足够吗?> 议题之假设已经被推翻了,也连带推翻<可以固守城内吗?> 议题之假设了;就不必费神去分析树和检验<兵力足够防守吗?>议题了。CE确保一颗完整的树,ME确保每一个树枝都是独立的。检验假设之机制让我们很智慧地检验树枝,被否定掉的树枝就整枝摘掉,不必深入探究更细小的枝叶。所以MECE的态度思考每一件事,将有关的要素联结起来,成为一棵完整的树,检验假设之机制让我们智慧地摘掉无用的树枝,就不必以相同的深度去探索它们,因而是个简洁有效的思考途径。最后,剩下<空城计>议题没有被否证,于是针对该议题,展开新一次的迭代,亦即展开下阶层的议题树,力求MECE,并进行“检验-否证”动作;持续迭代(循环下去)。MECE是基于溯因推理而发展出来的一种<假定驱动问题解决方法>。归纳其要点如下:
基于MECE原则来拟订扎实的议题起始假定(Initial Hypothesis)。然后展开探索更细节的议题假定,逐渐建立出扎实而完整的树状议题架构(又称议题树)。议题树包含一系列有待检验(否证)的假定性议题。依循溯因的“假定-否证”逻辑,透过检验方式,发现走不通的路,就指示不必去探索该议题了。 对于设计师而言,这是很有用的方法。因为,设计师们常常要先大胆假定客户、老板或团队的期望是正确的,然后小心求证(有时很容易否决掉)。例如,三国时代刘备的期望:统一天下。孔明在《隆中对》里,就把它当一个大胆的假定,然后小心求证,根据事实而做了结论:<操拥兵百万,挟天子以令诸侯,不可与之争峰也>。于是否决了这项假定。接着,还删除了刘备的第二项愿望:二分天下。这是设计师天天在做的创新思维活动。
** 請繼續閱讀:
转载地址:http://cousa.baihongyu.com/